教改报告列表
姓名 教改报告
1 董剑桥 大学英语课程微观结构研究与精品课程建设(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7)
2 董剑桥 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
3 刘丹丹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风格的调查与研究(教育部高教司2005-2006)
4 陶菊倩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教育部高教司2005-2006)
5 谢竞贤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SALL教师导学作用研究—— 以江南大学大学英语教改为例

大学英语课程微观结构研究与精品课程建设

董剑桥(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7)

大学英语微观结构课程模式设计

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改革多从宏观着手,如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投入、教材与图书建设等等。但是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看,仍然是基于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更多地还是着眼于教的角度,将学生外语能力的掌握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挂钩。人们很少对大学英语课程微观结构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层面的操作研究。人们较少以学生为基点、以学习为起点设计和改革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往往局限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策略选择和手段方法运用,学生主体的课外学习也只被视为自觉的用功而从未列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便是考试,诸多改革措施尤其缺乏对学生自主化学习体系的理论研究。如果我们将“为什么教(目标)、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方法)、教得怎样(评价)”这样的传统思维定势改一下,将“教”字改成“学”字,就可以走出教学改革中经常性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尴尬与困惑。

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课、基础课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育部自从2003年以来,从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一是修改现有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听说为主;二是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将现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价系统和四级、六级考试办法,将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懂为主、以实用为主。改革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使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都能达到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改变不少大学生数年英语学下来却还是不能对话的“哑巴英语”现状。但是,在课程操作层面如何体现这三大变化,仍缺少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的教学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的课程结构中运作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参考书(或课程大纲)+教科书这样的课程微观结构,教学水平基本取决于教师个体的课堂承包水平和责任心,甚至有专家直言: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名师。所以,在课程建设层面,历来的着眼点就是建设一流的教材、造就一流的教师、应用一流的教学方法,似乎有了这三样,学生就一定能学好。但事实未必尽然。

大学英语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而是以实际语言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技能课程,而语言技能的掌握不只是靠课堂的教,主要靠课外的练。一向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乎都是以接受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方式与人们所熟悉的大纲+教科书的课程微观结构十分相宜。但信息时代的外语要求和外语学习方式不再以接受听讲为主,原有的课程微观结构显然就不再适用了。所以,与教师、教材、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相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微观结构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建立在对现行课程的评价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现行课程缺陷和不足的分析批评之上。在这方面,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许多问题已达成了诸多共识:现行课程中缺少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评价体系中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课程中缺乏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等,这些问题与课程的微观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宏观课程结构
微观课程结构

本研究项目认为应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和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模式,在这样的课程结构模式中,宏观上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教师借助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和网络手段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微观上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强调自主化学习的主题确定、任务设计和评估要求,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这种模式的建立以学生为本、以自主学习为主,对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痼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会如虎添翼;设备一时缺位或不到位,也可操作实施。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普遍运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技术状况下的教学新模式。在充分借鉴、吸收各种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内容的基础上,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和主动式学习等教学新方式的发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树立以学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由教师、媒体、资源组成的外语学习环境,强调助“学”,淡化助“教”。
  2. 以大学英语微观课程结构研究为切入点,实施以单元任务型活动教学为主要模式的课堂英语教学改革,克服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将语言实践能力教学知识化的弊端;
  3. 构建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体系,将课外自主学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避免了自主学习的放任自流和管理失范;
  4. 实行以课程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类型、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育技术水平、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潜力和特点,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5. 建立以多媒体语言学习中心为支撑的自主化语言学习中心,以大学英语课程网站为依托,建立网络多媒体、电台、图书资料室三位一体的学习资源环境,避免了资源利用中的纯技术化倾向和设备瓶颈现象,为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条件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可选性学习资源手段。
  6. 建立网络化学习管理平台,实现自测与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